螺杆压缩机最早由德国人H.Krigar在1878年提出,直到1930年瑞典工程师AlfLysholm及其所在的SRM公司对螺杆压缩机深人研究后,才开始在工业上应用。19世纪 50年代就有喷油螺杆压缩机用于制冷装置,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用于热泵空调装置,目前螺杆压缩机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除了由两个转子组成的典型螺杆压缩机结构外,后来又设计出由一个转子和两个星轮组成的另一类结构形式,为了便于区别,经常称前者为双螺杆压缩机,后者为单螺杆压缩机。
一、基本结构
螺杆压缩机也是依靠容积的改变来压缩气体的。它由机体(气缸体)、一对阴阳转子、吸排气端座、平衡活塞、能量调节机构、轴承、联轴器等零部件组成。在“∞”字形的气缸体的内部,平行配置着两个螺旋形阴阳转子。转子型线多为单边、非对称摆线一圆弧齿形,其中具有凸齿的转子叫阳转子,它的轴外伸,通过联轴器与原动机相连,功率由此端输入,因此又叫主动转子;具有凹齿的转子叫阴转子,又称从动转子。两转子按一定的传动比(阳转子与阴转子的齿数一般为 4:6)反向转动。在主动转子和从动转子的两端部,分别装有主轴承(滑动轴承),用来承受径向力。在排气端装有一对推力圆柱滚子轴承,用于承受轴向推力。主动转子的吸气端还装有平衡活塞,用来减轻由于排气侧和吸气侧之间的压力差所引起的轴向推力,从而减轻推力圆柱滚子轴承所承受的轴向力。气缸体的前后设有吸排气端座。吸气孔口开在吸气端座的上方,排气孔口开在排气端座的下方,制冷剂按对角线方向流动。阳转子伸出端的端盖处设置有摩擦环式轴封装置,以防制冷剂的外泄或外界空气漏入系统。在转子底部装有输气量调节机构一滑阀,通过油缸、活塞、传动杆,使滑阀能够轴向移动,在滑阀上还开有向气缸内喷油的喷油孔。
二、工作原理
双螺杆制冷压缩机的主要运动部件是装于机体内的相互啮合的一对转子。转子的齿槽与机体内圆柱面及端壁面之间的空间容积,构成了压缩机的工作容积,称为基元容积。
阳转子的齿周期性地侵入阴转子的齿槽,并且随着转子的旋转,空间接触线不断地向排气端推移,致使转子的基元容积逐渐缩小,基元容积内的气体的压力不断提高,达到压缩气体的目的。它的整个工作过程可分为吸气、压缩、排气三个阶段。
1.吸气过程
阴、阳转子各有一个基元容积共同组成一对基元容积。当该基元容积与吸入口相通时,气体经吸入口进入该基元容积对。因转子的旋转,转子的齿连续地脱离另一转子的齿槽,使齿间基元容积逐渐扩大,气体不断地被吸人,这一过程称为吸气过程。当转子旋转一定角度后,齿间基元容积达最大值,并超过吸入孔口位置,与吸入孔口断开,吸气过程结束(压缩过程开始)。此时阴、阳转子的齿间容积彼此并未相通。
[1] [2] 下一页